回顧可穿戴設備最近幾年的風光歷史,12年Google發(fā)布了一款叫做谷歌眼鏡的智能設備,可以拍照、發(fā)送信息等等;緊接著,以智能手環(huán)為主的Jawbone、Fitbit等廠商開始活躍在市場上;再后來,2015年以蘋果為代表的智能手表開始興起;最近兩年,以虛擬現實為主的智能頭盔開始出現在人們的視野當中。
整個行業(yè)看起來欣欣向榮,然而市場的泡沫最終會被捅破。從具備各種高大上功能,讓人感到眼前一亮,到因為偷窺原因備受公眾質疑。另外,高昂的價格讓人們望而卻步,漸漸的谷歌眼鏡完全退出了公眾的視野,谷歌眼鏡前兩年可謂是冰火兩重天。去年年底聯想擱置了智能腕表計劃;英特爾也大幅裁員、砍掉收購的Basis公司;不久前,曾作為行業(yè)領頭羊的知名健身手環(huán)與便攜音響生產商Jawbone宣布進入了清算程序,并且意圖轉戰(zhàn)醫(yī)療領域。
眾多知名廠商陸續(xù)在可穿戴領域碰灰,究竟是什么遏制了可穿戴設備前進的步伐?
誠然,每次科技新品發(fā)布會,都會有一個酷炫的視頻試圖引發(fā)廣大消費者的熱捧,然而想要通過可穿戴智能設備進行拍照、心率監(jiān)測、以及消耗多少能量這些單一且并不是太實用的功能就讓用戶花費高昂的價格去購買,難免有些牽強,并且隨著資本不斷的涌入,市場上同質化產品增多,價格也在普遍的降了下來,即使是在品牌效應的前提下,缺乏亮點的可穿戴設備依然很難博得用戶的垂簾。
沒有核心功能的可穿戴設備更像是一個雞肋,淪為首飾。根據Gartner的調查數據顯示,消費者在購買可穿戴設備一段時間后,有近三分之一的用戶會感到無聊,然后棄用它們。究其原因,正是因為產品的功能并沒有很強的實用性和亮點。比如智能手環(huán),市場上大多數智能手環(huán)是為了讓用戶監(jiān)測自己的健康、心率、運動等數據,功能基本相似,而在用戶達成自己的體重、健康期望值的時候,如果沒有其他必要的依賴性功能,用戶的使用也就沒那么的積極了。再就是產品的續(xù)航,對于3C產品而言,這是用戶非??粗氐囊粋€因素。由于體積等因素的制約,可穿戴設備的續(xù)航有限成為行業(yè)的痛點。
一次次行業(yè)事件的打擊,就像給可穿戴設備打了一劑鎮(zhèn)定劑,然而在低迷的市場中我們也還是能看到小米、蘋果等企業(yè)在可穿戴領域取得的可觀成績。相信在有無限可能的明天,智能可穿戴設備在與虛擬現實結合、結合特殊人群等領域能有更廣闊的發(fā)展前景。
文章來源:微信公眾號速途研究院
(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