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025年中國機床展(CIMT)上,利勃海爾(中國)有限公司齒輪加工機床和自動化總經理馮海天展示了專為新能源汽車設計的LK280車齒機和WGT400測量機。面對新能源車電機直驅帶來的高轉速(1萬至2萬轉/分鐘)挑戰(zhàn),傳統(tǒng)齒輪的噪音與強度問題被放大。馮海天指出:“新能源車沒有發(fā)動機噪音掩蓋,齒輪傳動系統(tǒng)的靜音需求成為核心痛點。”
利勃海爾(中國)有限公司齒輪加工機床和自動化總經理馮海天
利勃海爾通過兩項關鍵技術破局:一是蝸桿磨齒機中的抗扭曲磨削、齒端修緣技術,結合超精密拋光工藝,將齒輪表面粗糙度控制在Ra0.1微米以下,大幅降低嚙合噪音;二是滾齒機搭載的“獨立倒角單元”,在加工后同步切除齒端毛刺并進行齒廓倒棱,減少后續(xù)精磨工序。這些創(chuàng)新使新能源車齒輪的疲勞強度提升30%,成為特斯拉、比亞迪等領軍企業(yè)的核心供應商。
從數據監(jiān)控到預測性維護
智能化是利勃海爾技術升級的另一主線。其數控系統(tǒng)已實現加工參數實時監(jiān)控,通過對比主扭矩、工作臺扭矩等數據與預設曲線的偏差,系統(tǒng)可自動觸發(fā)異常報警。馮海天透露,下一步將引入AI算法優(yōu)化預測性維護,例如通過歷史數據預測刀具壽命并動態(tài)調整加工參數。
更引人注目的是齒輪加工與檢測的閉環(huán)協(xié)同。2019年收購德國溫澤齒輪測量部門后,利勃海爾將測量儀與磨齒機深度集成。加工后的齒輪檢測數據可直接反饋至控制系統(tǒng),系統(tǒng)自動生成參數優(yōu)化建議,操作者可選擇一鍵調整或人工微調。“這不僅提升效率,更讓質量管控從‘事后補救’轉向‘實時糾偏’。”馮海天強調。目前,該技術已應用于國內多家新能源車企的齒輪生產線。
CIMT上,觀眾在利勃海爾展位交流
德國標準與中國市場的“黃金平衡”
2025年3月投產的利勃海爾機床技術(重慶)有限公司(簡稱永川工廠),成為其本土化戰(zhàn)略的關鍵落子。這座1.3萬平方米的工廠完全遵循德國標準建設,核心部件如液壓系統(tǒng)(博世力士樂)、數控系統(tǒng)(西門子)均與德國同步。“目標是德國精度、中國成本。”馮海天表示,通過本土化采購與生產,設備交付周期縮短40%,而精度仍保持微米級。
針對供應鏈安全,利勃海爾采取雙軌策略:關鍵零部件優(yōu)先選用德國品牌在華子公司產品,其他部件與國內頭部供應商建立戰(zhàn)略合作。例如,絲杠與光柵均來自于德國頂級供應商技術,但部分型號已由其在華工廠生產。“既規(guī)避地緣波動,又保障性價比優(yōu)勢。”馮海天解釋道。
德國技術本土化
永川工廠的野心不止于新能源車齒輪。2024年下半年,利勃海爾已成功引入風電行業(yè)專用的大型滾齒機,可加工直徑1.2米至1.6米的風電齒輪,填補國內超大型齒輪加工設備空白。此外,自動化技術將成為新增長點。馮海天透露,德國總部研發(fā)的行架機器人及桁架式自動化系統(tǒng)將在永川工廠實現本土化生產,成本較進口版本下降明顯。
“中國市場的規(guī)?;枨蟮贡萍夹g降本。”馮海天表示,未來三年,利勃海爾計劃進一步提升永川工廠的國產化率,并逐步承接亞太地區(qū)的訂單生產。這一戰(zhàn)略不僅強化其在中國高端制造市場的競爭力,更為全球供應鏈布局注入新動能。
從新能源車的“靜音齒輪”到風電巨輪的精密加工,從德國精工到中國智造,利勃海爾正以德國技術與本土化生產雙輪驅動,重新定義高端齒輪加工的邊界。而永川工廠,這座連接東西方制造邏輯的橋梁,或將成為其全球化視野的最佳注釋。
(智能網原創(chuàng),轉載請注明出處)